服务热线:
20多年前,招商局、丹麦宝隆洋行以及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预备合资,在深圳蛇口开了一个小集装箱厂——中集,其时一个小工厂的投产并未引起世界集装箱业多大的重视,由于其时在我国开业的类似企业实在是太多了。乃至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由于不看好工厂的远景而在项目发动前打了退堂鼓。
那时分,麦伯良仍是一个刚从华南理工大学结业大学结业生,怀揣着热情和愿望来到深圳特区,在蛇口工业区劳动服务公司等候分配。
“其时中集要报价,要搞技能说明书和图纸,可是没有人会做,就叫我来帮助。帮了一个星期,其时的中集的外籍总经理莫斯卡问我能不能留在这儿?我说,留就留吧。”麦伯良回想说。
缺资料、缺阅历,最缺的是技能,大学结业的麦伯良居然成了中集技能部里仅有的工程师。从揣摩国外的规划图纸下手,然后用模板在图纸上一笔一笔画,最原始的集装箱本土化进程由麦伯良的土方法开端,在那年的5月,中集粗陋的工厂内总算出产出榜首台集装箱。 没多少人想到,20多年后由这个“仅有的工程师”领衔的中集集团,现已成为了全球集装箱职业的双寡头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劳动力本钱成为集装箱职业竞赛的最要害因素。中集作为集装箱厂生计的理由,也是由于我国工厂的制作本钱遍及比较低。其他,有50多年出产前史的规范“铁盒子”,许多专利都失效了,其间的技能谁都可以运用。因而集装箱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只需求召集许多工人依照图纸进行出产就可以了。
在其时的干货集装箱本钱构成中,制作本钱和人工本钱是我国企业仅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可是靠人力本钱优势,以贱价出售抢占商场,拼的实践上是集装箱工人的血汗,这样的竞赛力很单一,经不起太大职业动摇。
愈加晦气的是,只是过了不到10年的时刻,我国集装箱的出产就敏捷转入供过于求状况之中。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有约40家集装箱厂,可是其间只要1/3的工厂是盈余的。 中集集团商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贵平回想说:“自1998年4月开端,工厂之间同质化的竞赛导致集装箱产品的价格一路下滑,到最低点,价格下调起伏已达50%,单箱赢利率也从30%跌至不到3%左右。”这个贬价起伏使得只要充沛具有了规划经济效益的大型集团公司,才有可能在现在的价位上保本或微利,中型和小型企业都将堕入严峻亏本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重整、兼并而形成大企业集团的趋势已是无法防止。而中集便是在这个时分清晰了自己要经过整合敏捷“做大”的路途。
职业整合的原动力,是根据中集一种不同寻常的判别。大部分剖析人士都以为集装箱职业是一个起起伏伏的周期性职业,可是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说,虽然集装箱职业常常会有回调,中集却以为集装箱是一个一向向上的持续增长性职业,这种判别根据集装箱运送开展的趋势性。因而,即便在海运低落降临,职业最不景气,其他工厂纷繁封闭的时期,中集仍是挑选持续不断的扩张。
“咱们信任在集装箱这样的职业,只要把商场占有率扩大到足以影响职业界的首要客户的阶段,企业才干生计下去。” 吴发沛说,“这是中集在90年代初开端‘圈地’的指导思想”。 在圈地中,中集主张低本钱扩张,根本上是对现有工厂施行“先承包经营、再收买”,收买中常常运用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下降并购本钱,很少自建新工厂。在此低本钱扩张的战略下,中集先后将大连、南通、新会、天津北洋、上海远东、青岛现代等10多个集装箱企业收归麾下。其成果是中集在1996年榜初次赶超韩国现代(HYUNDAI)和韩国进道(JINDO),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作厂,商场比例抵达20%。而当90年代初还无比强壮的日韩集装箱制作企业想整合我国的工厂时,却发现已没有太多时机了。
持续扩张是中集兴起的要害因素。2003年下半年,有半个乡镇巨细的(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工厂)、宣称中集的“梦工厂”南边中集深圳东部工厂开业。此刻中集的干货箱工厂添加到了10个,产值比1995年增长了7倍,全球商场比例则逾越50%,而与此一同的现代和进道的商场比例跌到缺少10%。
中集扩张战略的成功说起来仍是依托大势。在1998年曾经,我国内地之外还有韩国和我国台湾在出产集装箱,可是内地出产的集装箱要比台湾和韩国产的廉价几百美元,其他,我国出口交易顺差的存在,使得许多远洋运送公司(俗称“箱东”)在我国收买集装箱之后,就近装货运走,这样可以大起伏下降物流本钱。因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集装箱的工厂,都由于缺少竞赛力而纷繁关门,我国内地产品占全球集装箱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70%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
在这样一个开展进程中,由于中集最早入行的干货集装箱是一切集装箱产品中运用最广的产品,2004年,干货集装箱占到悉数集装箱产值的90%以上,因而中集经过不断扩张取得的干货集装箱的商场比例,为其成为全球集装箱巨子奠定了量的根底。
有了规划优势,中集在原资料收买和产品出售方面开端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抛丸处理’是运用高压在集装箱外表喷钢砂,是除锈工艺中一道很特别的加工工序。曾经,喷砂的设备要到台湾和韩国购买,可是现在,国内现已到处可以购买,本钱必定是大起伏地下降。”吴发沛说。
其他,由于集装箱空箱运送本钱不断上升,因而“箱东”收买集装箱越来越多地考虑运送的便利性。“咱们在东南滨海的首要码头都有工厂和堆场。”吴发沛说,“中集在我国首要港口布满制作工厂和堆积场所,极大方便了产品的供货服务,减少了集装箱的运送本钱,这些都是扩张带来的综合性作用。”
“不过说实话,干货集装箱开展的整个进程都比较单一,除了看对了大势坚持了决心,简直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吴发沛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和一切我国的制作企业相同,自己有时机成为最大的集装箱出产企业,起始点说白了仍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出产本钱,这些优势可以让企业安身,可是不可以成为企业成功的依托。
“咱们有必要看到每一次出产的搬运背面都是技能的搬运,技能必定是下一个方针。” 吴发沛说道。
集装箱在一般人看来便是一个大铁箱子,谈不上有多少技能含量,但实践上却并非如此。中集从1996年起,一切的开展都与技能专利有着直接的联系。
比方,被用来存储运送容易腐烂货品的冷藏集装箱,常常被称作“移动的冰柜”,但由于要饱尝起吊、海运、堆压以及从南北极到赤道的环境改动,冷藏集装箱技能含量乃至远远高于冰柜。关于中集来说,冷箱职业进入门槛和干货箱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因而,虽然有干货集装箱规划优势的支撑,中集当年出产冷藏箱时仍是需求从头开端。
中集首要面临的便是一个挑选问题。90年代中期,世界冷藏集装箱分不锈钢质和铝质两个门户,技能上别离选用“三明治发泡”和“整箱发泡”,两个门户的技能原理完全不同,别离掌控在德国和日本企业手中。不过其时日本企业主导的铝质冷藏箱主导着商场95%的比例,是必定的干流。可是中集经过研讨之后却出其不意地决议引入德国Graaff公司的“三明治发泡”技能。
中集宣称自己是“出于杂乱但纯粹是生意上的考虑”参与德国钢质箱阵营的,可是这个详细的考虑是什么却一向没有泄漏。今日看来,90年代中期的时分,中集在干货集装箱上现已挨近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作厂了,这恐怕也是中集挑选从非干流技能下手重整旗鼓的一个原因。而挑选弱势的协作伙伴,关于中集来说明显在“把引入技能变成自己的技能”这个途径上扫清了妨碍。
1995年3月,中集出资5000万美元在树立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德国Graaff公司参股2%,并向中集出售要害设备,授权上海中集运用其12项要害专利。中集还经过Graaff公司聘请了冷藏集装箱范畴的德国专家斯迪芬(Stapher teepe)出任上海中集冷箱技能中心的总工程师,帮忙中方完成冷藏箱的量产。
德国总工斯迪芬至今还受聘于中集,现在担任中集集团商场部的欧洲区代表,为出售到欧洲商场的冷箱供给技能支持。今日,回想中集引入消化冷箱技能的那段进程,斯迪芬形象最深入的便是中集工程师们的强壮创造力。
“在刚引入出产线万多平方米的出产车间一年的产能为1万箱,可是车间的作业流程5年内被中集的工程师改造了4次,仅用了新建出产线倍,这使得相同的出产线万箱以上。” 斯迪芬说道,“到2002年,上海中集的出产节拍现已提高到10分钟内切换一个冷箱工序(标明为分钟/箱),2004年功率提高到挨近5分钟/箱,而德国出产线年时刻,在转让给我国时也无法打破20多分钟/箱的节拍。”
据中集集团技能办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峰介绍:“咱们引入德国技能后的消化速度的确十分快,很快就进入了立异阶段。”比方中集的技能团队在了解了出产线后很快就改造了德国出产线的出产流程,来进一步加强自动化程度。而不久之后,中集技能人员又从流程改造延伸到技能上,把德国人的“三明治发泡”全体提升到“改进型三明治发泡”,即学习轿车工艺运用于冷箱上。据刘春峰介绍,这种运用不只加强了集装箱的强度,而且提高了箱子的绝热性,比德国的技能前进了一大步。
中集的快速学习和立异才能是否真的有这么“奇特”?“其实,这两个才能是我国优秀企业都根本具有的基因。”一位业界人士点评道,“只不过,中集在吃干货集装箱规划和本钱优势还很轻松的时分就开端了‘学习、改造和推翻’的计划,这让其正好赶上了制作业向我国挨近的大势,使中集经过对技能的操控把工业的开展方向引入了自己的轨迹。”
掌握了技能的中集本钱优势开端变得愈加显着。1995年,上海中集引入了一台德国原装的发泡机耗费了150万马克,当中集1997年自己拼装第二台发泡机时,只花7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中集出资一台发泡机的本钱在40万元人民币以下。一同,中集出产的冷藏集装箱所需求交纳的专利费也从100多美元/箱下降到30多美元/箱,巨大的价格优势和并不差的技能开端敏捷在商场上腐蚀日本企业主导的“铝制冷箱”商场,用了不到8年的时刻,中集的冷箱就完全推翻了原有次序,成为了一种职业规范。现在,全球现已有逾越70%的冷箱是以钢质和“三明治发泡”技能出产的。
与中集在干货集装箱范畴的套路类似——“掌握中心优势然后持续低本钱扩张”明显是中集的根本开展思路。在冷箱制作范畴的三年技能堆集之后,1999年收买韩国现代集团青岛冷箱工厂标志着其在新范畴的扩张又开端了。这一次,“中心优势和低本钱”依旧是要害词。 青岛现代冷冻集装箱有限公司实践是一个新厂,开工还不到两年,可是每年亏本,现代急于出手。由于中集掌握着冷箱的中心技能优势和干货集装箱的全球榜首规划,所以商洽的时分标明不需求现代的任何技能,也不需求现代的品牌运用权。成果现代的工厂被中集从1.8亿美元的报价一向压低到1920.66万美元后成交,成交价格还不到工厂实践价值的一半。
可是韩国工厂之前以出产铝箱为主,除了厂房,可用设备不多。中集收买之后需求完全改建,其时上海的冷箱工厂正式量产不到两年,中集集团高层对中集自己能否有才能规划、制作一个完好的冷箱工厂,并没有十足的掌握。
所以,中集内部呈现了两派定见。一种观念以为,效法一家欧洲人在青岛出资的冷箱工厂的做法,托付给富有阅历的韩国团队进行办理,全权负责工厂的改建和运营,这是一种比较快的方法;而另一方的观念,是坚持从上海中集工厂抽调技能和办理人员,自己制作和运营,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
韩国团队向中集集团办理层提出了一个改建计划:再出资3000万美元,制作一个每年1万台产能的出产线,其他,不管工厂是否挣钱,每年都要提取约80万美元的办理费,这个计划在中集内部引起一片哗然。
时任上海中集总经理的李锐庭和副总经理宋卫国以及1998年顶替斯迪芬任上海中集技能中心主任的刘春峰等人,都坚决对立韩国人的保管计划。为此,李锐庭等人还给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写了一份陈述,许诺必定会用愈加经济的计划改造青岛厂。
3月,麦伯良终究决议遴派李锐庭等干部组成筹备组接收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顶着巨大的压力,上海中集抽调了从运营到出产的大批办理人员进驻青岛,成果只耗时半年,改建工程就完毕了。刘春峰说,制作青岛出产线没有凭借任何国外公司的力气,只学习上海的运作阅历,并结合青岛的实践情况,除了轿车、供电设备等商业设备,包含发泡机在内的一切出产设备都是自行规划制作,而制作本钱比上海节省了约1500万美元。
当年12月,青岛中集冷箱榜首批产品下线并成功走运,“这个成果很有戏剧性。”吴发沛笑着说。为了赞誉上海中集改建青岛工厂的奉献,麦伯良将当年的立异金奖颁发了李锐庭团队。 自此,中集在冷箱范畴完全放开了四肢。
伴随着青岛冷箱基地的投产,从1997年到2003年中集的冷藏箱的产值增长了7倍。中集2003年出产了6.35万TEU的冷藏箱,占全球商场比例的44%,逾越具有两个冷箱制作厂的马士基工业公司(全球最大海运公司丹麦马士基公司的子公司,其产品大部分供给母公司,2003年全球的商场比例为37%),中集从此又成了冷藏箱范畴的榜首供给商。2004 年7 月,中集树立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由此具有了全球榜首个特种冷藏箱出产基地。
“含金量”更高的冷箱成了中集集装箱赢利的重要支撑,而一边是干货一边是冷箱的中集也确立了自己作为集装箱职业龙头的必定优势位置。此刻,伟人的力气开端闪现,中集在职业中的话语权呈现奇妙的改动,游戏规则也开端向中集歪斜。
一向以来,中集所挑选的钢质冷藏箱出产、修理本钱低,强度高,耐腐蚀,可是比铝质冷箱要重许多,运送本钱高。因而,长期以来“箱东”们一向在建议运用铝质冷藏箱,可是技能老练令钢箱的自严重起伏减轻,2000年,钢质冷藏箱初次以60%的比例逾越铝箱,而“箱东”们的观念也发生了180度的改动,连集装箱运送的发明者,几十年来一向坚持建议运用铝箱的北美榜首大远洋运送公司——Sea-Land服务公司(海陆服务公司),也开端转向选用钢质冷藏箱。在“箱东”主导一切的集装箱业,这种改动敏捷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进程中,具有地理位置和价格必定优势的中集对冷箱路途的挑选简直是决议性的,乃至可以说,中集的冷箱下线敲响了日本铝质冷箱厂的丧钟。
2003年,日本冷箱厂随铝箱一同在商场上消失了,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干流技能的最早具有者——德国钢质冷箱厂的退出却比日本企业更早。1997年,首要的德国冷箱厂Graaff公司在将专利授权给中集之后,好像就完成了在该范畴的前史使命,到1998年便完全转产,靠收取冷箱专利费获利。毫无疑问,中集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1999年,作为Graaff技能的保管人,德国Waggonbau公司将大部分冷藏技能持续独家授权给中集运用。可是很快,Waggonbau公司发现靠这些专利取得收益,是“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的生意,由于一旦其时现已成为集装箱职业巨子的中集发现有人侵权,Waggonbau就有必要为中集去“讨公道”,不然什么钱都收不到。
在阅历了一系列专利胶葛之后,兴味索然的Waggonbau公司终究决议以不高的价格将一揽子冷箱专利悉数转让给中集,完全“摆脱”完事。2005年5月,两边签署了终究转让协议,据吴发沛介绍说,这次转让使中集取得了除自主开发的11项专利之外的77项冷箱专利,自此中集完全掌控了冷箱的悉数技能体系。
可是,中集的“称霸全球集装箱职业的战役”还在持续。现已成为伟人的中集在操控了冷箱之后,简直再接再励地进入了更高端的罐式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以及其他特种集装箱范畴,这些产品是许多欧洲集装箱公司在一般集装箱事务垮掉今后退守的终究范畴。
罐式集装箱范畴一向为上世纪70年代由欧洲迁徙到南非的Consani、Trencor、Welfit Oddy三家公司所独占,这三家技能优势十分显着的南非公司,总商场比例一度逾越50%。
2000年11月,中集与英国UBHI公司签定“技能转让协议”,取得UBHI的“Light Weight Beam Tank”罐箱出产技能,15个月今后,产能为6000台/每年的南通中集不锈钢罐式集装箱制作厂开业,可是当年只出产了300台,又是15个月之后,中集的罐式集装箱的销量打破5000台,商场比例抵达了30%。中金公司的剖析陈述以为,2005年,产值1万台的中集罐箱将逾越南非公司成为世界榜首,2006年,罐箱的收入可以抵达中集总营收的3%以上。
而在折叠箱范畴,2004年3月,中集收买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60%的股权,取得该公司折叠式集装箱的要害专利技能。而这次收买是中集运用伟人力气的又一次表现。
折叠箱的最中心部件为可以让箱子折起的“铰链”,折叠箱的大部分技能都会集在此部件上。而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选用的“DOMINO”技能的铰链,独占着全球70%以上的商场,并左右着世界折叠箱商场十几年,简直一切要出产折叠箱的工厂都要向其购买此部件。在购买其铰链产品的时分,中集的特种箱技能研制中心现已花了很长时刻,开发出了一套有自主专利的铰链计划,也能用于折叠箱产品,虽然自主的专利能否变成干流尚不可以确认,可是却成了中集与Clive-Smith Cowley商洽的重要砝码。
“要不你把‘DOMINO’技能转让给我,咱们就自己出产,横竖我有自己的技能道路,而且产品必定廉价过你。”吴发沛用很浅显的话就把思路表达了出来。
面临中集这样一个巨子和其曩昔几年内横扫冷箱、罐箱商场的震慑,终究,经过讨价还价,Clive-Smith Cowley就变成了中集的子公司。乃至铰链的出产在2005年也被中集移到了广东新会,在中集折叠箱工厂边就近建了一个铰链工厂,专门出产“DOMINO”铰链,除了自足,还为全球的折叠箱制作厂供货。
“经过这一进程,中集每个折叠箱至少降了两三百美元的本钱。” 吴发沛说道。明显,中集现已把折叠箱商场攥在了手心里。
2001年年末,麦伯良才榜初次提出了中集的世界级企业方针。麦伯良关于“世界榜首”的确认有自己的要求:“咱们要看世界规范的修订中集参与了多少,世界职业协会的会议上,中集有多少发言权,未来有多少规范是中集主导的。”
与一切的职业相同,集装箱职业的规范拟定,代表着多种利益搏弈。“箱东”考虑的是航运本钱,最好是用已有的尺度结构和运载方法;而拟定世界船只质量认证体系的世界船级社协会(IACS)考虑的是安全和质量保证;至于集装箱制作厂,关怀的当然是本钱,可是在“箱东”十分强势的布景之下,50年来制作厂根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每年举行的集装箱规范委员会年会,大部分集装箱厂爽性都不去参与。
可是规范的拟定对制作厂的利益影响十分大,中集天然期望改动这种局势,而中集今日在集装箱职业的位置也的确给了它这样的时机。
现在集装箱的出产规范朝着“承载大型化”、“零件规范化”和“资料环保化”的方向开展,在世界集装箱规范协会(ISO/TC104)举行的修正方案会议中,在中集的争夺下,“箱东”们和世界船级社标明期望可以听听来自“世界最大工厂”的主张,因而,中集简直是仅有代表工厂利益的参会者,向大会提交了6项修正提案并被终究采用。其他,中集还参与了世界箱东协会(COA),成为了仅有的制作企业成员。
除了加强工业影响力,中集现在在做的另一件工作便是掌握不断呈现的新趋势,而且运用与世界巨子们的“协作战略”来争夺事半功倍。
2005年1月,通用电气的子公司通用电气安全集团(GE Security)发布了一套针对集装箱安全商场的电子体系,并和中集协作完成了榜初次跨海运送的商业测验。
装有GE体系的18个中集集装箱,从我国内地港口经过香港运往美国,启运之前,技能人员用手持的RFID读写器记载了集装箱的初次装货和密封。而固定RFID读写器装置在香港和长滩港,用来记载满箱的集装箱从船上卸下的整个进程,当集装箱抵达目的地——加利福尼亚的GE工厂之后,技能人员再次运用手持读写器读取了终究信息。数据显现,18个集装箱中有12个未被翻开,可是其间5个被读写器勘探到曾于运送进程中被翻开,剩余的1个则在密封之后启航之前被翻开,一切进程都记载了下来。
GE挑选中集一方面是由于中集的工业位置,另一方面也是9.11事情之后,中集就留意到了美国全球反恐战略部署中提出的“集装箱安全建议”(CSI)。该建议旨在树立一个维护全球海运集装箱交易的机制,2002年,CSI开端运用信息技能辨认查看集装箱内的高危货品,经过GPS全球定位技能,体系将令集装箱的整个运送进程都处在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监控之中。
“智能化趋势将带来集装箱范畴的严重革新。” 刘春峰说道,因而,中集集团技能中心树立了一个名为“安全智能集装箱研制组”的特别研讨机构。据刘春峰介绍,原有的集装箱规划没有考虑参与电子安全体系,因而结构要调整,加装电子模块和通讯模块。中集的研制组首要研讨集装箱结构的改造,以及新的电子模块的规划。
两年前,中集和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协作,开发了加装在旧式集装箱上的新一代电子封条。其他,中集还和一家在集装箱电子安全解决计划范畴抢先的瑞典公司协作,开发智能集装箱的通讯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由中集进行集装箱的体系集成。
“智能化的趋势背面隐含着巨大商业时机。”刘春峰说,“不只是新箱,全球现有的干货集装箱就有3000多万个要改造,一切的集装箱都有可能要改造,每个集装箱的改造本钱大约是200美元,这是一个价值60多亿美元(逾越全球集装箱制作业年产值总额)的巨大商场。” 巨大的商场一同引起了GE的重视。2004年,经过并购All Set公司,GE安全集团取得了All set“商业卫兵”技能的授权。中集此刻认识到经过与另一个工业的巨子的协作将会大大推进自己对集装箱工业未来的掌控才能,所以转而开端和GE协作,并联合推出了一种名为“TESC”的侵入勘探安全集装箱。
2005年,GE正在筹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港口装置RFID读写器和软件,尽心竭力推行这一体系,力求使这种技能成为集装箱职业一个新的规范。不过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坦言,现在很难确认这种技能是不是会成为新的规范,由于智能化的价值会有人来终究承当,工业能不能承受是要害。
“老迈难为啊,在采纳跟进战略时,中集或许不需求顾及那么多前瞻性的问题。”吴发沛表情凝重地说道,“可是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企业,咱们必定要在这个方面超前一步,不管这个规范是否成功,中集总得去投入、去研讨,不断地储藏趋势技能。”
不过来自业界的人士说得很直接:“中集在这方面仍是很精明的,你没看到还有GE在前面冲锋陷阵呢!”■